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公众的“传媒开放盛宴“让人民吃到了点嘛?

  • tags: 中国, 瓮安事件, 政治, 媒体

    • 对于瓮安事件,摆在中国媒体面前的似乎只有两种选择:不报道,或者用有所“遮掩”的方式报道。

    • 腾讯在早间以“瓮安谣言止于信息公开”的今日话题形式,形成了四大门户上第一个瓮安事件专题。专题引用贵州官员通报真相内容和相关评论。其中,原题为“瓮安事件,遮掩事实让权力丧失魅力”的评论,在专题中显示的题目改为“瓮安事件:公开事实让权力保持魅力”。编辑还向网民发出留言邀请,“假如你是向瓮安警方提问的记者”。不过,这个专题在晚间已从腾讯网上消失。

    • “俯卧撑”消失得更快。由新快报刊发在中国版最下方的小块报道称,继“打酱油”之后,网络又出现新的流行语——做俯卧撑。该报未在文中将此事与瓮安事件中“俯卧撑”一词直接进行关联,但有多家网站转载时自行配发了文中提及的网游截图,图中显示出瓮安少女李树芬与俯卧撑的描述。

    • 择财经网罗昌平的报道“瓮安事件死亡少女遗体返乡,有官员警察送葬”登上首页。截至目前,《财经》是到达瓮安并得以发稿的唯一外地媒体,虽然停留半小时后即被警方“护送”离开入葬现场。

    • 有时评家批评瓮安事件“没有群众声音”,今天贵州媒体即向公众呈现“民意”。贵州日报以“瓮安‘6.28'事件目击人的讲述”为题,请出多位村民和闹事被拘少年发言,文中记载村民彭兴贵的话是:明知砸车、烧办公楼是犯法的,善良勤劳的瓮安人民不会这么做的,是一些不法分子以李树芬(死者)溺水死亡作为导火索,煽动群众聚众闹事。从现场情况来看,在群众和学生面前是有那么约200多人,在指挥参与打砸烧,他们总是吹长哨时进攻,吹短哨时后退。新浪腾讯上午转载时,均未使用原题,而是在“有人指挥”前加上“据称”二字。

    • 但媒体上的自辩未能帮助瓮安警方逃过来自省委书记的“冲击”。深夜10时许,新华社发稿,贵州省委建议免去瓮安县公安局政委和局长职务。腾讯将省委书记石宗源以下表态改为黑体: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一些干部工作不作为、不到位,一出事,就把公安机关推上第一线,群众意见很大,不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且促使警民关系紧张。

    • 上海警察的态度问题也被沪外媒体披露。成都商报等发表上海袭警案调查说, 凶手租车被冤偷车、索赔未果欲报复可能是犯罪动机。该报引用一位知情人的说法称,当时警察“可能是在态度上有一些不太好”。

    • 在 当今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声称积极代言民意的媒体不在少数,但也有媒体尝试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现代快报评论员赵勇今天亦就袭警案发表文章,称民意有时能 推动事情的解决,帮助真相的获得,但如果民意本身过于焦虑,却也会适得其反。对于已经逐渐习惯于信息公开,并且有着较充分表达权的民众来说,如何在重大案 件面前克制自己的情绪,给警方的细致调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 羊 城晚报发表“被仇恨扭曲的杀戮”,允许作者刘洪波从上海袭警案谈到“深层次因素”,再谈到政权历史:杨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反政权性质……不明真相的人为何 不是倾向于信任真相可得,而是倾向于真相被掩盖乃至被歪曲,这本身就是严重的问题……1949年一个新的政权诞生时,人们有着多么单纯而光明的笑脸。他们 到底在期待着什么,他们得到了怎样的许诺,那些单纯而光明的笑脸是否一直持续,而今天的一切是否在那些笑脸所蕴含的期待之中呢?
    • 搜 狐积极“倒萨”。在用首页头条报道胡锦涛八国峰会行程时,编辑在标题里加注“正面交锋萨科齐”。新快报亦以一整版报道网友对萨科齐的抵制,同时列举“萨科 齐面面观”,如管不住老婆、工作差劲、出尔反尔、没有“骨气”。除了萨科齐,对“记者无国界”的抨击亦长驻新浪、搜狐、网易要闻区,这篇来自环球时报的稿 件自7月1日起即获转载。

      新华社今发报道称中央统战部部长“近日”会见达赖私人代表,明确要求达赖不支持并切实约束“藏青会”的暴力恐怖活动。约20天前,多家媒体曾转载人民日报社主办《环球人物》杂志长篇报道,“揭藏青会四头目面纱,鼓吹自杀式袭击破坏奥运”。

      南方都市报深圳版今日不仅用整版篇幅刊登北大教授徐滇庆的道歉信,更“友情赠送”6个版面(包括“要闻版”两版),全方位报道来龙去脉。打赌胜出的深圳特区报地产主编牛刀乘胜追击,称徐教授的道歉“深圳市民不会满意”。

      打虎胜出的成都商报记者龙灿也不依不饶,向“挺虎”媒体南京晨报及记者总编发出公开信问责。云南生活新报报道时称,网民多数赞赏惩处“造成不良影响的记者”,亦有人质疑龙灿和成都商报自我炒作。


    -------------------------------------------------------------------------------------
公众媒体开放的意识盛宴这不经让我想到了鲁迅和他那个时代,如果没有主流话语的亲昵,那不过是游弋在高尚人群的精神搏役罢了……

这其中也少不了,全民乐衷的“大众娱乐“吧,虽然和鲁迅“倡导”的“劣根“有点靠谱……

对于我来讲,这里没有真象……这种对“真象”讨论的厌恶感,就象我厌恶自己存在于这“真象”地域……这让我一次次加重无知感,不是你就是他,轮番让我做白吃。

没有评论: